您现在所在位置:首页 > 技术交流

可能造成绝收!葡萄白腐病完全解读版

发布时:2019-05-27   阅读:1692

       白腐病是葡萄生长期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,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容易发生。发病后病果逐渐干缩,果粒或果穗易脱落,葡萄减产严重,病害大流行年份还可能造成绝收。

为害症状图解

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穗(包括穗轴、果梗和果粒)及枝蔓,也能危害叶片。

果穗受害

20190527_164956_071.jpg

一般先在穗尖发病,小果梗或穗轴上发生浅黑色水渍状不规则的病斑,逐渐向果粒蔓延。

果粒先在基部变为灰褐色软腐,随后全粒变褐腐烂,果皮上密生灰白色略突起的小粒点,果梗干枯缢缩。

20190527_164956_072.jpg

严重时全穗腐烂,稍受震动时果粒容易脱落,有时病果失水干缩成为深褐色,并有明显棱角的僵果悬挂在穗上。

枝蔓受害

20190527_164956_073.jpg

白腐病为害枝条,一般是没有木质化的枝条,所以,当年的新枝蔓易受害。

初感病时呈水渍状淡红色、边缘褐色的不规则病斑,其上长出密生灰白色小粒点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

严重时病部干枯呈灰白色形状不规则的大病斑,病部干枯,并与木质部分离。

20190527_164956_074.jpg

后期出现麻丝状纵裂,病部上端生长衰弱,病重者枯死,基部发生大量愈伤组织,使枝蔓上部叶片黄化或变红,直至枯死。

叶片受害

20190527_164956_075.jpg

白腐病极少危害叶片,受害与结露有关。多从叶缘开始,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,逐渐向叶片中部扩展,形成不明显的褐色和灰白色的同心轮纹病斑,在叶片上也形成灰白色小粒点,叶部病斑较大时,干枯破裂。

发病规律探究

20190527_164956_076.jpg

发病条件

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流行和高温高湿天气条件有密切关系,22~27℃适宜发生,低于15℃或高于34℃则不适宜其发生发展。

发病过程

①白腐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(病枝梢、病果、病叶等)和土壤中越冬。

对不良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力,如僵果没有腐烂,这些病菌可存活4~5年之久。

分生孢子在土壤中也能存活1~2年,一般以地面及土表20cm内的孢子较多。

②越冬后的病菌组织于次年春末夏初温度升高又遇雨后,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孢子。

越冬后的病菌组织于次年春末夏初温度升高又遇雨后,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孢子。

分生孢子靠雨滴溅散传播,萌发后以芽管对靠近土面的果穗及枝梢进行初侵染。

果实上通过伤口(冰雹、虫害、白粉病等造成的伤口)和蜜腺等侵入;穗轴和果梗上通过皮孔等直接侵入。

③初侵染发病后,病部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,又通过雨滴溅散或昆虫媒介传播,在整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再侵染。

病害潜育期一般5~7天,适宜条件下,感病品种上的病害潜育期只有3~4天,而抗病品种可长达10天。

流行发病的原因

白腐病菌是一种主要通过伤口侵染的兼寄生菌,葡萄植株的生育状况和其对病菌的抗性有密切关系。

肥水供应不足、管理粗放、其他病虫害防治不力、病虫及机械损伤较多的园,白腐病发生较重。

地势低洼、土质黏重、排水不良、土壤瘠薄、杂草丛生,或修剪不当、过于郁闭的果园,田间湿度大,透光差,有利于白腐病的发生。

结果部位低,靠近地面的果穗总是优先发病,且发生较严重。

立架式比棚架式发病重,东西架向比南北架向发病重。

幼果较抗病,果实着色后愈接近成熟愈容易感病。

主要防治方法

20190527_164956_077.jpg

减少菌源

彻底清园可大量减少次年初侵染的菌源。秋冬季结合休眠期修剪,彻底清除病果穗、病枝蔓,刮除可能带菌的老树皮;春季根据之前病害发生情况、天气等因素合理选择清园药剂。

生长季结合管理勤加检查,及时剪除早期发现的病果穗、病枝蔓,收拾干净落地病粒,带出园外集中深埋。

加强管理

增施有机肥,配合使用海藻肥,增加土壤肥力,改善土壤理化性状,增强植株长势,提高抗病抗逆能力。

采用棚架式,结合绑蔓和疏花疏果,使结果部位尽可能提高到80CM以上,减少病菌接触机会,有较好的避病作用。

根据果园肥力水平,结合修剪和疏花疏果,合理调节挂果量。

加强肥水、摘心、绑蔓、摘副梢、中耕除草、雨季排水及其他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,创造利于植株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。

药剂防治

萌芽前:对上年发病严重的果园,全园地面撒施或喷淋多菌灵/甲基硫菌灵+福美双。

套袋前:阿米翠泽/科美+仙福+康朴叶钙

摘袋后:安科来+润皇/万香思瑞

转色期:为主要发病期,每隔10~15天,尤其是遇到降雨后,喷一次杀菌剂。可选用总决赛+阿米翠泽;润皇+艾藤;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+福美双。